《茶述》
(一)、简介
作者唐代裴汶。其成书年代大致在唐代。书中对茶的特性和功效进行了总结和阐述,对茶的品性和功效的概括,为后人进一步认识茶的本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,对推动茶文化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。
(二)、主要内容
《茶述》原文已佚失,目前仅清代陆廷灿《续茶经》卷上留存有数百字,其主要内容如下:
(1)、对茶的特性与功效的阐述
(1-1)、特性方面:文中提到“茶,起于东晋,盛于今朝。其性精清,其味浩洁”,指出茶的性质精粹纯净,味道淡雅高洁。
(1-2)、功效方面:“其用涤烦,其功致和”,说明茶的作用是能够消除烦恼,功效是能够使人身心和谐。还强调茶“参百品而不混,越众饮而独高”,即茶在众多饮品中独树一帜,即便与其他物品相混合也不会失去其独特的品性。
(1-3)、与其他药物对比:作者认为像灵芝、白术、黄精等,虽然被称作上等药物,但它们产生功效需要数十年之后,而且还有诸多禁忌,与茶是不同的。茶不仅能祛邪,还能辅助人体正气,不存在只除病邪而不帮助人体达到太和状态的情况。
(2)、对各地茶叶的品评:书中对当时一些地区的茶叶进行了评价和比较。提到“今宇内为土贡实众,而顾渚、蕲阳、蒙山为佳,其次则寿阳、义兴、碧涧、沪湖、衡山,最下有鄱阳、浮梁”,对不同产地的茶叶品质进行了分级,认为顾渚、蕲阳、蒙山等地的茶较为优质,而鄱阳、浮梁等地的茶相对较差。
(3)、对人们嗜茶现象的描述:文中提到西晋以前人们对茶的喜爱并不普遍,而到了唐代,人们对茶的喜爱达到了很高的程度,甚至片刻得不到茶喝就会感觉胃腑不舒服,“顷刻未得,则胃腑病生矣”,生动地描述了当时人们对茶的依赖和喜爱。
(三)、贡献与价值
(1)、理论贡献
(1-1)、对茶性与功效的总结:《茶述》中提到茶“其性精清,其味浩洁,其用涤烦,其功致和”,对茶的特性和功效进行了高度概括。这种总结不仅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,而且为后人进一步理解茶的本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,使人们对茶的认识从单纯的物质层面上升到了精神层面。例如,“其用涤烦”指出了茶具有消除烦恼的作用,这对于现代人缓解压力、调节情绪仍具有启示意义。
(1-2)、与其他饮品的比较:作者将茶与灵芝、白术、黄精等药物进行对比,强调了茶的独特性。这种对比分析有助于突出茶在众多饮品和药物中的特殊地位,让人们更加重视茶的价值。同时,也为后来的茶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比较研究的方法。
(2)、文化贡献
(2-1)、反映唐代茶文化的兴盛:《茶述》成书于唐代,从侧面反映了当时茶文化的繁荣。唐代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,茶不仅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饮品,还与文学、艺术、宗教等领域紧密结合。《茶述》的存在为研究唐代茶文化提供了宝贵的文献资料,让我们能够了解到当时人们对茶的喜爱、饮茶的方式以及茶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等方面的情况。
(2-2)、丰富了茶道思想的内涵:唐代茶道思想初步形成,《茶述》与同时期的《茶经》以及元稹的《茶》、卢仝的《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》、刘贞亮的《茶十德》等诗文中对茶道的阐发相互呼应,共同丰富了唐代茶道思想的内涵。它为后来茶道的发展和完善奠定了基础,对中国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
(3)、品鉴标准的贡献:书中对各地茶叶进行了品评和分级,如提到“顾渚、蕲阳、蒙山为佳,其次则寿阳、义兴、碧涧、沪湖、衡山,最下有鄱阳、浮梁”。这种对茶叶品质的评价标准虽然具有一定的主观性,但在当时为人们选购茶叶提供了参考,也为后来茶叶的品鉴和分级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借鉴。